年夜雨 斷碑 戀愛——明代崇真宮龍紋碑的故事


新華社記者馮維健

“這塊深埋地下的明代石碑,終於顯露瞭廬山真臉孔,為講好年夜運河故事再添亮點。”河北滄州興濟博物館館長顧維新說,假如不是這場年夜雨,我們很難了解,館躲的一通現代斷碑,是明朝天子“敕諭”之作,其面前是一段傳為美談的戀愛故事。

本年7月31日,本地下瞭場年夜雨。雨後,村平易近張財路出門處事,恰好途經老郵局原址,看到瞭被年夜雨沖出來的龍紋碑首。“往年改革步行街,拆失落瞭老郵局,此刻正預備蓋樓,地基挖瞭一層土。這裡落差年夜,躲在地下的石碑就被年夜雨沖出來瞭。”張財路說。

滄州市文明廣電和旅遊局文物維護研討中間擔任人鄭志利先容,這塊龍紋碑首為漢白玉材質,雕鏤著盤龍名堂,額題篆書“敕諭”兩個年夜字。碑首下方尚留小部門碑身,最左側能清楚識別出“弘”字,經判定距今500餘年。

這讓人們想起,2013年,河北滄縣興濟鎮開國街在建築排水管道時,工人在興濟鎮老郵局原址門前發明一塊現代斷碑。兩年後,本地成立興濟古文明研討會,將此斷碑及散落平易近間、年月長遠的其他石碑一路搜集保留。2019年,又將斷碑運至興濟博物館修復展現。

經專傢比對,這塊龍紋碑首與2013年興濟鎮偶爾出土的斷碑基礎吻合。二者寬度均為95厘米、厚度均為30厘米,且都為漢白玉材質,碑身文字皆為楷書,字號鉅細雷同。斷碑上刻有“治十五年仲春二十六日”“中宮”“崇真宮”等字樣,與龍紋碑首上的“弘”字正好前後銜接,成為史乘記錄明孝宗為皇後張氏在傢鄉敕建崇真宮的無力證據。

興濟以“興復王室,兼濟全國”而得名,位於京杭年夜運河岸邊,自古就是重鎮要地。明孝宗皇後張氏是興濟人,數百年來,興濟以皇後故裡著名。

汗青上,明孝宗是明代的復興之主,他勵精圖治,首創瞭“弘治復興”的局勢。他仍是中國汗青上著名的“模范丈夫”,和皇後張氏很是恩愛,畢生沒有納妃。

史料記錄,明孝宗在位18年,獨寵皇後,對皇後一傢非分特別優厚。明嘉靖《河間府志》記敘,明孝宗弘治十一年四月十二日,孝宗天子牌照禮寺人李榮、內宮監寺人李興、河間府知府高銓到興濟管工敕建崇真宮。

“崇真宮的建造,在500多年前是一件盛事。”顧維新說,明弘治十一年四月,京杭年夜運河濱恰是柳綠花紅的時節。興濟船埠上,來自北京房山的漢白玉石材、河南湯陰的青磚和各地的木材經船載水輸送到這裡。因為崇真宮是天子下詔敕建、國庫斥款扶植,所以修建工程浩蕩,各地能工巧匠會聚於此。

崇真宮分前、中、後三年夜殿,《興濟縣志書》稱它“範圍宏麗,冠盡一時”,成為運河岸邊一座富有皇傢氣度的光輝修建。

“這塊石碑再現瞭昔時的汗青場景,與史乘的記錄千篇一律。”鄭志利稱,8月27日,滄州市組織專傢對斷碑和龍紋碑首停止復合性修復,相隔7年,這塊石碑終於展顯露完全臉孔。

“這塊龍紋碑為我們講述著豐盛的明代故事,是年夜運河沿岸發明的主要文物,具有很高的汗青價值和藝術價值,對推動年夜運河文明研討和中國現代修建研討具有積極意義,為進一個步驟研討明代政治文明及風土著土偶情供給瞭根據。”鄭志利說。

編纂:張馨予